景東明清三城
時間:2023-02-07 來源: 作者: 我要糾錯
大家知道景東有“三塔”,可說到“景東明清三城”,也許就不太清楚了。這里說的“景東明清三城”,就是明初的景東衛城、景東御筆城,清代的景東府城。
景東明代御筆城根據史料記載:御筆城,位于昔日的景董山頂,也就是今天的御筆山頂。御筆山,原來稱為“景董山”,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披覽地圖,并用御筆點定命令建衛城,以后“景董山”改為了“御筆山”,所建的城也就稱為“御筆城”。
御筆城修建于明初洪武23年(1390年)。據說衛城建設完工以后,又在山巔另建一座小城,小城的城墻用青磚筑成。小城周圍環繞長30余長,東面開一道門。小城的用途有兩種說法:一種說法是衛指揮使的住宅;另一種說法是用于屯放收藏衣甲武器。也許兩者兼而有之,因為到了清朝,御筆城還在,還被文人墨客游覽稱道。有詩為證:御筆金城氣象多,摩空嶺勢復嵯峨;連珠梵宇云中現,漱玉飛泉筧上過。放眼縱看天地闊,忠機恍到武陵窩;千秋保障思神策,雄踞兩南控四河(清李馥仲的《詠御筆城》)。如今,昔日的“御筆城”不復存在了!取而代之的是“道德天尊”“太上老君”李耳的金殿了!
從御筆城的修筑到今天,已經600多年了,也不知修葺過多少次?何時廢棄?何時變成了寺廟?已經無法詳。2007年6月26日,我和老朋友陶明貴探訪“御筆城”遺址時,發現在嶄新的金殿下的基礎部分,南面和西北面有明朝時期用石塊石灰澆筑的城墻基礎還清楚可辨。
景東明代衛城根據史料記載:明朝洪武15年(1382年)2月,明朝的軍隊征服了景東,按照元朝的體制景東仍然設置府,景東府隸屬于云南承宣布政使司管轄,同年3月,景東府被降格為州,改為威楚府管轄。洪武17年(1384年),景東又升格為府,景東府仍然隸屬于云南承宣布政使司管轄。到了洪武21年(1388年),景東府由云南第五衛軍鎮守,不久,五衛軍撤出景東,打算只設立一個千戶所。第二年,也就是洪武22年(1389年),景東傣族土府俄陶考慮到景東是南北往來的要隘,是明朝的南大門,是重要的戰略要地,又因思倫發叛亂,多次進犯,而景東又剛剛收復,地方很不穩定,并且景東土地肥沃,沒有重兵防守不行,所以奏請明朝政府派重兵把守。明太祖朱元璋準奏特批設置衛軍。同時,傣族土府俄陶把自己的府宅讓給了衛軍做軍府,五衛軍返回了景東。五衛軍返回景東后,開始動工修筑衛城。第二年,也就是洪武23年(1390年)衛城竣工。
昔日的景東衛城:城墻倚山而建,背枕無量山,面對哀牢山,和傣族土府暑隔銀江(川河)相望,氣勢宏偉。衛城城墻周長二里零二百四十余步。整個城池開四道城門:東門稱為“利城”門,南門稱為“泰安”門,西門稱為“定夷”門,北門稱為“肅靖”門。從《景東府志》所載的圖上看,東門、北門兩道城門的造型為現存的南門造型相似,為中國傳統古城的拱型門孔,門的上面有城墻的過道、掩體、射擊口;西門的門樓上有建筑物(后改設為觀音寺)。衛城為景東衛指揮使府署。清朝裁衛設景蒙營,為景蒙營忝將署;民國年間為景東中學;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景東第一中學校址。衛城遺址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景東清代府城根據史料記載:元、明兩朝景東流官府無城,到了清朝康熙15年(1676年)才筑流官府城。清代景東流官府城,位于景東衛城之南的玉屏山麓,即今景東縣委、政府辦公住宿區一帶。城墻為土城,周長1華里,設有三門,即東門、南門、北門。門上都蓋有樓,但沒有城池。到了雍正11年(1733年),景東府同知徐樹閎奉文重新修葺府城,在修葺的過程中他拓寛府城4丈,并且用磚石重新修筑了東門和北門。清代景東流官府城的建筑物,大多在清末的杜文秀、李文學領導的農民起義戰爭中被毀。以后清政府和民國政府又在此修葺建蓋廳屬和縣衙。今縣委、政府辦公大樓前面的紅樓就是民國年間建蓋的縣衙署的辦公樓。
時過境遷,如今“景東明清三城”已經遠離我們而去,但她昔日的輝煌似乎還展現在眼前。
標簽:
無相關信息